【那些我們轉身不看的,可能是我們的傷,或是害怕成為的樣子】

念諮商所時,我記得有次上課的一個練習,老師要求我們要扮演自己討厭的那種人。

大家哀鴻遍野:「這也太難了,老師~~」

但當開始扮演時,我們才發現,原來要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,真的很容易。

後來知道,這就是榮格所謂的「陰影」,但當時對於這個概念,仍然有一些模糊。

這時心裡就開始出現各種掙扎:

「所以我討厭這個人,是因為我有這個部分嗎?這也太崩潰了….」這是我第一個念頭,努力否認。

「難道不是因為,我就是討厭這個樣子嗎?」

⠀⠀

甚至會有:「為什麼心理學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回到自己的內心,難道不是因為那個人太討人厭嗎?」防衛就開始出現了。

在我後來又經過一些分析、學習,以及自己的工作經驗,慢慢理解一件事:

有時候,那些我們轉身不看的東西,可能是我們過去的創傷:

我們害怕自己再回到那樣的境地,變成那樣被傷害、可憐的自己,所以我們把這樣的自己拋諸腦後,想要變得更好、更強壯,可以不再重演那樣的受傷、不必再感受那樣的羞愧感。

我拋棄了那個不夠好的自己,往更好的自己邁進,但心理上,我可能很害怕這個自己會再出現,而我並不允許自己出現這個樣子。

於是有可能,我在別人的身上看到,我覺得恐懼與害怕,因為我無法接受自己有這個部分,所以我也討厭別人身上的這個部分,忍不住想攻擊他。

⠀⠀

但也可能,有些時候,我甚至覺得困惑:

為什麼他可以用這個樣子活著?那個被我捨棄的樣子?

為什麼他用這個樣子活著,可以活得那麼好?

那現在這個如此努力的我,算是什麼呢?

⠀⠀

在談《 #過度努力》這本書時,我用很多案例,討論了羞愧感與恐懼對我們的影響。

⠀⠀

我們如何拋下脆弱、拋下那個不夠好的自己,只是希望能夠讓自己不再受傷。

希望這麼努力的自己,有一天可以不再這麼痛。

我停不下來,因為我不允許自己停下來,我害怕停下來的自己,就會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。

那個懶惰不努力的、不會進步的、不夠有用的、會被社會淘汰也不被大家接納的,那個自己。

我們被追著,停不下來,卻也沒有勇氣往後看一看。

是不是那個曾經受傷、覺得羞愧的自己,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?

「不夠努力就不夠好」,是誰的標準?

⠀⠀

會不會我們努力了一輩子,得到所有我們要的東西,但內心永遠有個小孩,在原地不停哭泣著。

拋下他的,不只是那時候他身邊的人、整個社會,甚至包含你自己。

也許他身上其實擁有一些力量,可以幫助你生活得更有彈性,甚至更有效率地做到你的目標?

⠀⠀

我想,不管是《過度努力》,或是我在podcast 《作家的靈魂腳本》討論著作家們的傷,想要跟大家分享的,都是這個概念:

「是否我們一輩子想逃離的,其實是對我們好珍貴的東西?」

他等著我們的接納與愛。

我想,這是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的部分。

也有朋友說,「我討厭某些人,是因為他真的沒有做到一些事。」當然,當他沒有做到的事情造成你的麻煩、或甚至你需要去收拾,你大概也很難喜歡對方。

而這,的確是界限的問題。但或許我們也生氣,氣他可以是不管的那個人,而我總是那個收拾善後的人。

如果我們能夠停下來,問問自己的情緒是為什麼,我們可能會因而更了解自己,在許多事情的選擇上,也有機會更有彈性。

當我們有選擇,我們就有機會更自由。

⠀⠀

跟大家分享~~~

==========

🎈周慕姿心理師IG: @sinceremuer

🎈預約諮商: 心曦心理諮商所

🎈#周慕姿 podcast:搜尋 #周慕姿讀靈魂腳本

🎈情緒梳理:《#口袋裡的心理師》自我對話/情緒梳理牌卡組,博客來/ in Blooom 印花樂 販售中


發表留言